不論是什麼年級,想提升成績,其實也離不開兩個法門:「用功」及「用心」。「用功」不用多說,勤力是必需的。每天溫習、做足功課、多做練習等,必能提升成績。至於「用心」則是指同學要動腦筋,思考怎樣才能有效率地獲取好成績(而不是盲目地做題),常見的方法有:了解整個考試範圍、理解每個課題的重點、熟習常見的考試模式等。
在整個中學的六年中,不同的時期,同學在數學科會面對不同的問題。以下概括了一些同學常遇到的難處,以及一些小建議。
初中的數學課題不算太艱深,但同學會面對不少困難,以下兩個是比較常見的:
延伸閱讀:
詳談如何適應中一英文數學?
當同學升上中四及中五後,數學科的課題會較為艱深。另外,學校會有很多不同的活動,導致同學稍一不慎,便會跟不上進度。所以,同學再忙,也不要放下學業。功課要做足,確保自己理解每一個課題。
此外,因中六便會考DSE,所以通常學校考試模式會開始貼近DSE,可能會多了一點多項選擇題(MC)。有些同學會較少做這類型的題目,導致考試未如理想。其實,做MC是有技巧的。有時,不用完整地完成題目,因所需時間太長,會令同學未能完成題目。所以,我們建議同學自己操題時,即使答案正確,也要想一想有沒有更快的方法。不然,也可以請教老師或數學補習社的導師。
我們會建議同學早點買一些Past Paper來看。雖然還有兩年才考DSE,但早點知道DSE的考試模式,心裡有個底,唸書操題時也會更有方向。
不同學校的校試卷有不同特色,很視乎該校老師出卷的習慣。有些學校會特別將難度調高(與公開考試相比),以測試同學的能耐。
想在考內試取得好成績,最根本的當然是「固本培元」,即同學本身對數學的理解及能力夠好;那不論考卷是如何,也能得心應手。
其次,可以多做學校的數學Past Paper,因為通常模式會較相似;同學也可以事先了解學校試卷的模式,以多做針對性練習。有些學校會將Past Paper分享給同學溫習,有些則不會。若學校沒有提供,可以問一問師兄師姐,或是有些數學補習社也會提供相似的題目。
中三完結後,同學開始選科。有些同學會選修數學延伸部分(Math Extended Part – M1 / M2)。相比數學必修部分(Math Compulsory Part,或稱作 Core Math),內容會較艱深。以下是有關M1及 M2的簡介:
M1:全名是「Module 1: Calculus and Statistics」。課程內容有微積分、統計、概率等。在必修部分也有統計及概率,但M1所教的內容更深入及艱澀。M1主要是考同學數學的應用,揉合了以前的學制AL / AS Level的Applied Math 及 Math & Statics。
M2:全名是「Module 2: Algebra and Calculus」(代數及微積分),課程有Vector, Matrix等。M2著重數學理論及同學對數學的理解,對不少同學來說是較「抽象」。M2的內容更包含AL的Pure Math。
想在M1 / M2 考好成績,首先要決定自己究竟是否合適修讀。因M1 / M2並不是必修課程,若同學的興趣及能力並不在此,其實也不用勉強。倒不如選擇一些自己能發揮得更好的科目,這做法更實際,效果也更佳。大部分的大學科目(甚至是神科:醫科、牙醫、法律等)也沒有列M1 / M2為必修科目,所以並不會影響同學大學選科。不過,部分大學的某些學科則會較看重M1 / M2,會將分數作加權,這方面我們會有另外文章再談。若撇除選科不談,若同學唸的是某些科目(如工程、商科等),讀了M1 / M2會令到大學初期較輕鬆。
若同學肯定自己合適讀M1 / M2,但又好像未能完全掌握,也有一些建議給同學:
延伸閱讀:
我應該選擇M1 / M2嗎?我應該選M1還是M2?
M1 / M2的內容剖析
M1 / M2在大學選科的重要性
M1 / M2課程與以前會考的A. Math, A-Level Pure Math及Applied Math 比較
DSE數學分為必修部分(Math Compulsory Part,或稱作 Core Math)及延伸部分(Math Extended Part – M1 / M2)。在這節中,我們主要談必修部分。
DSE數學卷分為卷一及卷二。卷一為長題目,卷二為多項選擇題(MC)。卷一再細分為A1、A2及B。Section A1是一些較容易的短題目(多是初中課題),Section B則是較深的長題目(如ASGS、3D等)。
想在DSE拿到理想成績,以下有些小建議:
延伸閱讀:
談近年DSE數學科的Cut-off
有些家長及同學認為數學只需多做練習,就會獲得好成績,不用另外再補習;只有那些跟不上的同學才需要。
其實,在我們的教室中,大部分的同學都來自名校,並在校內試中獲得中上,甚至名列前茅的成績。既然成績也不俗,為什麼他們會來呢?
香港的補習社主要分為三種類別: